《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我国地名最长的村庄,这座2700多年的古村拥有“中国最美地名”的美誉,同时也是“中国孝文化教育基地”。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位于安徽省萧县西南约15里处,五洞山的南麓,隶属杜楼镇孟窑行政村,这里有山、有水、有平原,被人们称为一方宝地。全村共有23个姓氏,人口约1000人。

     古村的前身为“杜村”,是杜氏定居形成的村庄。而 “鞭打芦花车牛返”一名源起于孔子弟子闵子骞的孝行故事——即《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
     据记载,“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丝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驭车,体寒,失镇。父査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这就是“鞭打芦花车牛返”的故事。

     故事大意为,春秋时期,某年正月十六日,子骞驾车与同父异母的革、蒙两弟随父去外婆家走亲戚。当天雪花纷飞,寒气刺骨,行至杜村时,闵子骞因禁不住风寒,手指被冻僵,牛绳、牛鞭皆滑落于地。再加上山路不平,牛车失去驾驭,倾于山坡翻倒于雪地。其父见闵革、闵蒙却未怕冷,身无寒意,于是十分气恼。一声喝斥,举鞭向闵损抽去,转瞬之间,鞭打之处,棉袄绽开,芦花飞扬。

 

  原来,闵损看起来厚厚实实的棉袄里面全是芦花。闵父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一看,里面尽是崭新丝绒。目睹眼前这一切,父亲方才恍然大悟,这分明是继妻虐待前子。激怒的父亲当即调转车头,返回家中(即鞭打芦花车牛返),匆匆磨墨展纸,写下了休书,决心要将继妻赶出家门。

 

  眼看家庭即将破裂,闵损顾全大局,跪倒在父亲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苦苦哀求父亲留住母亲,保全这个家。母亲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羞愧难当,悔恨莫及,一把抱住闵损,母子俩哭作一团。闵父听了闵损的一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更知儿子深明大义,孝行可嘉。再看继妻确也痛彻悔悟,于是也就罢了休妻之念。从此以后,继母悔而向善,对闵损爱护备至,亲疼有加。

 

  闵子骞孝行可嘉,被世人传颂,人们为了弘扬他的孝行精神,就把杜村象山口该故事的发生地称为“鞭打芦花处”,把"杜村"更名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转徽脸平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