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中华魂


 
    人生无常,命途多舛,且将苦难流年付诸书香,得明月,
修钟竹,自在陶醉了去。
    ——题记
    清人张潮先生在《幽梦影》中说:“居城市中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朋友。”的确如此。那些陪伴我们多年的书可以做山水,做苑囿,做朋友。很庆幸,我们生活在有书的世界中,亦庆幸,我们与书籍相逢相识,更庆幸,这位无言的老友能给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说起来,我们与这位老友相识,已经有许多年了吧。
    那最初的吖吖学语,便是母亲拿着《三字经》,笑着将书中的内容念出来,用轻柔的乡音将这首满载着中国人情味道的长诗谱成一首童谣,定格成我们生命最初的最隽永秀美的图画。
    既尔后来的独立阅读,摘抄段解,赏析感悟……瞧,我们与书的感情正一点点增进呢!从幼年到童年再到少年,我们的记忆中闪闪地发着亮光的满是它们相伴着走过的足迹。那些足迹曾踩着星光、伴着稻香、循着蛙声,一次又一次地将我们引入不同的世界,一遍又遍地让我们领略千古文人墨客的情怀。也正是这些无比珍贵的印迹,替我们拔开氤氲的水气,让我们站在今天的岸边,清晰地回首眺望那个曾经美丽得脆弱,却又坚强无比的大中华。
    《论语》,一本记述孔子言行的书,儒家经典作品,清晰而集中地反映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个最为真实的孔圣人,可以领会到他所悟出的最高的做人境界。他求识若渴,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佳句。他理性,所以便有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名言。
《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这本书深刻地记录了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这批判中夹杂着冰冷的讽刺,夹杂着对光明的渴求,亦夹杂着进发的愤怒的力量。如暴风雨一般向灰暗的中国砸去,向那些苟且活着的“正人君子们”砸去,它们洗刷着人们的内心的混沌,洗刷着当时社会的尘埃。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首,我们并不能深刻理解先生的情感,因为时代在腾飞,社会在进步。但我,我们,我们中国人,却可以和先生一样,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燃烧自己的生命,去点亮那草原上一点星星的希望
徽因传记,白落梅著。这本书中,白落梅用她清新的笔触浅浅勾勒出了这个温婉得仿佛人间四月天的女子。她清纯得就像是江南一枝初绿的新芽,娇嫩得就像是春天一朵淡粉的桃花。她平静而优雅地活着,一生执着于事业,散发着理性的光辉,不让自己有任何的破碎。她就像一袭春风,自由而不被痛苦所束缚。她就像春风那样,温温婉婉,徐徐缓缓,明净又清澈,明净又清澈地立于那个遥远的四月,等待一树一树的花开。
    古人有云: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我觉得用其形容那些相伴我们多年的书再贴切不过了。它带给我们自由,教会我们理性和应变。它是一片心灵净土,飞容淡定,任人来人往;它入世而出世,流水自在,花开从容。生命中以斯为山水,为苑囿,为故友,亦复何求?

 
 
作者:邬莹莹    在校学生    写于初中时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