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情深 八旬媳侍奉百岁婆 人间大爱

 
 
 
 
 
        按理说,到了耄耋之年正是安享天伦、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可在阜南县公桥乡孟寨村里,却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本该欢度晚年的她,还在精心侍奉已经106岁的婆婆。
       只要一个眼神,她就能感知婆婆的冷暖,察觉婆婆的需要。106岁的婆婆和80岁的儿媳妇之间,感情比亲母女更亲,也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临近中午,记者寻访到老人家门前时,远远见一辆电动三轮缓缓驶来。
        “喏,那就是梁老太太。”陪同的村干部指着说,每隔两三天,老人家都会趁婆婆熟睡,骑着车子到临近的集上去转转,给婆婆代克英买点水果蔬菜改善胃口。
        这次,梁娥给婆婆买的是一兜苹果。“她最近胃口不太好,想吃点水果,”眼前的梁娥与寻常乡村老太没啥不同,身材瘦小却精神矍铄。大概是年轻时长年做农活的缘故,老太太看上去身体很硬朗。她对记者说,婆婆以前身体也非常健康,就是几年前跌了一跤后,就一直卧床,但还是照样能吃能睡,“就趁着她睡着这一会儿的空,到旁边给她买点吃的。”
        正和记者聊着,里屋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回来了吗?梁娥,梁娥?”听到婆婆叫喊,梁娥顾不上搭理记者,把苹果随手一放就来到屋里。
        卧室被收拾的非常干净,空气中没有一丝异味。屋子里并排放着两张床,代克英就斜卧在靠墙的床上。
        娥倒来杯水,扶着婆婆喝下,“她听到我回来了就会喊。我必须在三声内赶过来,如果第四声不见我人影,她就会心慌着急。”
        生于1940年的梁娥是阜南县新村镇人,与婆婆相伴的日子已经是第59年。
        与很多同龄人一样,1958年,读完小学后的梁娥没有继续求学,来到县城机械厂成为一名工人。在那儿,年仅17岁的她通过工友介绍,认识了当时在阜南师范学校上学的王传军。
        没有什么花前月下,1961年初,相处了一年多的梁娥和王传军结了婚。虽然时隔近60年,提到当时的场景,梁娥还记忆犹新。
       “我知道他家里穷啊,可禁不住他对我好呀,”梁娥说,那年春节,王传军是靠着亲戚家支援的3斤大葱和几斤肥肉,才算勉强过了年。进了正月后,看着天气良好,梁娥就决定把两人的婚事给办了。
       正月十九那天清早,梁娥简单穿了件新褂子,揣着大哥给的14元嫁妆钱,拎了个小木箱,独自一人来到公桥乡的大桥上,被王传军的表姐迎回了家。
       虽说正处于“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但眼前的“新房”还是让梁娥吃了一惊。因为长期在生产队干活吃大锅饭,王传军家的土坯房早已年久失修不能住人,他和母亲借助在亲戚家的两间小破屋内。
       看着有些羞赧的王传军,梁娥反而安慰起丈夫,“日子苦点算啥?只要咱们好好干,总能吃上饭。”
       一年后,梁娥离开了机械厂,王传军也离开了学校,夫妻俩就凭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养家,母亲则在家里收拾家务照顾孩子。清贫的日子,两人就这样相依走过了几十年。
      改革开发后,日子越发变得好了起来。家里有了闲钱,王传军偶尔喜欢喝点小酒,有时候酒劲上来容易耍脾气,每到这时,梁娥总是默默相让,从不与丈夫相争。
      对待日渐高龄的代克英,梁娥是一如既往的孝顺贤惠,有好吃的好喝的,总是第一时间让婆婆先尝。2012年,王传军因病去世,家里只剩下72岁的梁娥和已经98岁的婆婆生活。子女们多次和梁娥说,把她和奶奶一起接到县城里去,梁娥总是说,自己身体还好,能照顾,你们都各自有家庭工作,不用为长辈们分心。
       和儿媳妇一样,代克英也一直身体硬朗,她还有一手编织的绝活,年轻时,就经常用高粱杆编织些篦子、锅盖卖钱补贴家用。儿子离世后,不忍儿媳独自操劳,代克英又拾起年轻时的手艺,编织厨具让儿媳带到集市上去卖。
       在102岁那年,代克英在完成两个锅盖和一个篦子的编织后,不慎在门槛跌倒,这一倒就再也没起来,卧床休养至今。而她最后编好的厨具,则被梁娥精心保管起来,用塑料袋封好挂在门后,“我就想让子孙们都经常看看,他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勤劳能干的。日子再好,劳动的本色不能丢。”
 
 
 
        丈夫去世至今已经是第9个年头,这对婆媳之间的生活却和以往没什么不同。
       婆婆怕热,梁娥就把房间的空调尽可能调低,深秋季节早晚温差大,梁娥就在屋顶装了个小吊扇;婆婆喜欢吃水果,梁娥就把冰箱移到卧室里,把苹果等放在冰箱里保鲜,随时可以取出来削皮捣成泥,一点点喂给婆婆吃;晚上婆婆会经常大小便,梁娥就把自己的床和婆婆并排放,随时起来帮着清理身体,将房间内收拾得干干净净……
       虽然已是百岁高龄,可代克英一点也不糊涂。
       有一次,在被服侍完吃完饭后,代克英忽然抓住儿媳的手说:“你也是七八十的人了啊!真不想拖累你,可你对俺恁好,俺真舍不得死……”梁娥呵呵一笑:“娘啊!咱们都这样一辈子了,都高高兴兴地不好吗?有你陪着,我就活着得劲,心里自由。”
        在梁娥的言传身教下,这个家庭中的孝道成风。
       梁娥的三女儿王静家住在阜南洪河桥镇的截流村,同样是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好儿媳。在17年前婆婆因病卧床后,王静放弃了家里的饭店生意,全心全意在家照顾公公婆婆。三年前公公去世后,婆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王静毫无怨言,每天抱着婆婆大小便,喂饭吃,在当地成为美谈。
      在当地,这对百岁婆媳的故事广为流传,梁娥也多次被乡里评为孝老爱亲的典型。
      不久前,王娥当选为“阜南好人”。
 
     江淮孝道网特派记者 任刚    通讯员 田鋆生
     编辑:闫学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